媒介宝库频道
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杂谈-->详细内容 拓展隐性广告的生存空间 作者:姚 震 日期:2006-1-5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NG>    隐性广告的成功与否,往往取决于其融入所处情境的程度。当人们开始列数《天下无贼》中有多少隐性广告出现,或声讨春节联欢晚会因出现太多隐性广告而变得功利化的时候,我们知道“隐”的艺术到了该被提升的时候了。
隐性广告的价值,很大程度体现在突破受众对广告的“大脑过滤”上,淹没在广告中的消费者已经对广告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感,由之产生的抵制情绪让广告效果渐渐下降,“到达率”已不能体现广告投入的真正价值。隐性广告让广告从“轰炸”转为“渗透”,然而当“隐性”的手法被消费者轻松识别时,这种“被识破了”的广告在效果上可能适得其反。
    隐性广告能够为产品创造一个“自然”的使用情境,这一点是常规广告很难实现的。2002年,索爱在推出一款有照相功能的新品手机时,除了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外,还请了一批工作人员,让他们在美国的几个旅游城市扮作普通旅游者,拿着这款手机请求路人帮他们照相,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普通消费者注意该产品并产生兴趣。这种方式的隐性广告,入情入理,使受众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获得了产品体验。
    把隐性广告变得像空气一样悄无声息却能发挥效力,是个值得追求的境界。隐性广告对品牌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、印象式的,相对于常规广告直白、明确的信息传达,隐性广告更适合作为常规广告的辅助和补充。保持“自然”是聪明的做法,若一味地追求特写品牌LOGO,展示完整包装,甚至让男主角说出一句消费者一听就产生警觉的广告语,这种所谓的“隐”,由于与情境产生冲突,甚至比常规广告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反感。“隐”而弥彰,又何必要“隐”?


适可而“隐”
    隐性广告中,产品和品牌显露到什么程度?什么样的品牌适合采用隐性广告?由于隐性广告本身的不确定性,类似这样的问题很难有定论,但广告人还是试图找出一些规律。据研究,置入电影的隐性广告中,若展示的是新品,则效果会比较显著;而著名品牌采用隐性广告的效果,一般高于没有知名度的新品牌。隐性广告虽然屡有奇效,但显然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,如果品牌本身没有一定的基础,受众就很容易忽视隐性广告中出现的品牌信息。品牌就像记忆符号,如果消费者的脑海中没有这个符号的相关联想,那么一闪而过的符号就很容易被忘记。
    今天,隐性广告并不见得省钱,特别是当大家普遍认识到隐性广告价值的时候,很多常用的隐性广告平台的性价比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,例如电影。美国影片《少数派报告》中一共使用了15个品牌,厂商为影片分担了2500万美元的开支;汽车厂商为007电影提供汽车并支付广告费,投入高达上千万美元……这种“大投入大回报”的传播方式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,并不适用。
    很多原本被视为“隐性广告”的手法因用得太多而曝光,在消费者眼里已无处遁形,隐性广告需要更富有创新精神的形式来推动发展。某香烟品牌派人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到酒吧等场所与客人攀谈聊天,在交朋友敬烟的过程进行品牌推广;某啤酒品牌在酒店一角整齐码放大量空瓶,营造热销景象,吸引消费者尝试;日本某掌上游戏机品牌雇人扮成普通上班族,在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玩游戏机……隐性广告的形式变得更加无法捉摸,而国外已经出现专门策划此类广告的专业公司,市场前景颇为乐观。


若“隐”若现
    国内的隐性广告出现较晚,形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比较单调,多集中于软文、事件广告和简单的影视隐性广告等有限的几种。冯小刚的一部《大腕》,在针砭广告无孔不入的同时,无心插柳的对很多国内广告主进行了隐性广告的启蒙教育。电影、连续剧、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隐性广告蓬勃兴起,但在运用手法上还缺乏技术含量,经常是摆个产品、出现个LOGO、或者作为剧情背景。由于和剧情关联性不强,有些广告显得生硬、虚假,很容易被观众“揪”出来。




以上为文章部分内容摘要,需查阅全文,请订购《广告大观》杂志 作者为: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助理策略总监